親情和傳統倫理會相抵觸嗎?如果倫理的目標是引導眾人向善,變質的倫理可能是惡嗎?兩年前有幸探訪凱凱,聽了他的故事,我不禁省思傳統社會的價值是否合理。
凱凱幼稚園時是活潑好動的小男孩,充滿朝氣的臉龐絲毫透露不出未來的坎坷,焉知幼稚園畢業之際,凱凱的運動能力下降,經醫師診斷,乃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惹的禍,雖然國小能順利畢業,但到了國中,病況加劇,凱凱不得不輟學,臥病家中,誰知這一臥就是數年。
當我見到凱凱時,他的情況已十分嚴重,不僅無法下榻步行,孱弱的雙手更是已無握筆之可能,如果想寫字,則必須將筆固定在手上,方能「描繪」一番。凱凱童年最大的嗜好是繪畫,雖然疾病剝奪他自由移動雙手之能力,卻無法劫走繪畫之渴望,凱凱的畫中大量運用暖系色調,欣賞作品的同時,內心有股暖意升起,很難想像其作者生命之崎嶇。凱凱也熱愛寫詩,簡樸的字句間洋溢著無比熱情和盼望,而非一味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如此樂觀的凱凱始終期盼一件事,出乎我意料之外,不是病痛痊癒,而是父親之歸來。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之壽命通常不超過二十歲,凱凱的奶奶及父親觀念保守,認為家族必須要有男生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因此凱凱的父親遺棄他和母親,即便離婚尚未成立,家庭早已四分五裂。
中國人極度重視家族是不爭的事實,為家族繁衍子孫是使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是最佳寫照。然而親情重要,還是傳統倫理重要?先人教訓是否抹殺親情?我是局外人,沒有資格批判凱凱的家庭,我相信一點,親情是最大的祝福,拋棄家庭不僅不智,也輕忽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責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