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體驗表演,讓你更具備感受力、更能適意地表達關懷!

目前分類:作業一:個人生命經驗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去年暑假的時候,因為學校服務學習的課程,和班上一些同學到嘉義的聖馬爾定附設護理之家擔任志工,那邊主要是收留罹患慢性病、行動不便、失智症等需長期照護的病患,那邊有位老奶奶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叫作阿花奶奶。

  奶奶她坐輪椅,身上總是穿著像睡衣的衣服,頭髮有時候剛睡醒亂亂的很可愛,她有失智症,這幾天來雖然我一直陪著她但是她總是不記得我是誰,奶奶的個性有點像小孩子,別人不按照她的意思她就會罵人、生氣,但是她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她很會打瞌睡,而且只要一睡醒就會忘記剛剛發生什麼事情,就會忘記剛剛生過氣。她很喜歡別人幫她推輪椅,然後會要大家把她推到外面去散步,但是護士有交待不行這樣不然她會溜走,有人幫她推輪椅她就會開始打瞌睡,睡醒又會去找人推她。吃飯的時候也很喜歡別人餵她,我只要經過她就會叫我過去說要餵她,對於吃的東西常有意見,只要有意見她就會不吃,連湯跟飲料也不喝。雖然她常常帶給其他護理人員困擾,因為她會吵鬧,有時候甚至發脾氣就把自己的尿袋拔掉灑得滿地都是,但是我發現其實很多護理人員也都很關心她,可能因為她有失智常需要別人多一點關心,而且和她聊天她也常常分享她以前的生活給你聽。

  奶奶其實有家人,但是因為她的病情的關係,需要長期住在護理之家,也因為這樣她不能時常見到她的家人,所以只要一想起家人心情就會變得很暴躁。我有和那邊的護理人員討論,為什麼當初家人要將她留在這邊,而非帶回家自己照顧,他們說帶回家的話如果要家人親自照顧,一來是因為他們有些情況可能還是會不知所措,二來是這樣就會犧牲掉一個人去上班的時間、薪水,更何況照護一個病患又十分花錢;如果是請看護的話,那還不如待在醫院人多的地方還比較有個照應,不過缺點當然就是不能時常見到自己的家人,無法幫助病患心情的穩定。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倫理包含了最尖端的科技、醫學、生命科學、心理學、生物科技、人口問題、糧食問題、動物權利問題、遺傳學等範疇都在他的生命上面,這整個層次都是包括生命倫理裡面的,所以這也是非常廣泛的。而醫學倫理對我們醫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一環,他主要是用人類價值觀中的對錯來看給病人給大眾的健康服務,用道德的眼光用對錯的眼光來判斷。

   病人是一個有尊嚴的自主的人,而病人是醫療整個醫療行為的主體,所以醫療行為中充分告知與自主同意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我們必須要使病人同意你所為他做的任何醫療行為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的奶奶在浴室裡頭因為太濕滑而不慎跌倒,撞到頭而引起腦中風。到了醫院便住進了開刀房隨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過了反反覆覆好幾次手術之後狀況仍然起起伏伏,至今還是沒辦法自行呼吸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等等機器,意識也不清楚,他的親戚們便為了是否該拔管而傷透腦筋。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決定權屬誰?   關於安樂死與尊嚴死

 

我的祖母於今年121離開人間享年77以目前社會而言年紀不算太老走得十分突然祖母一直到過世前數小時意識都還相當清楚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狗,是人最親密、最忠誠的夥伴。不論是在你難過、傷心或是開心時,他都會陪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陪著你,直到她和上眼靜靜的離開人間。

    曾經,我養過一隻狗,她的名字叫圈圈,是一隻可愛的約克夏。還記得她剛到我家時的模樣,當時她才兩個多月,那時我五歲。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身軀,漂亮的毛色,她總是那麼的討人喜歡。小時候放學時,我總會衝回家裡然後帶著圈圈去外面散步。我喜歡看她像兔子似一個勁往前奔跑的模樣,有時他還會停下來轉過身對著沒追上她的我搖尾巴,就像在對我說:「快點追上來啊」似的。就這樣,日復一日,他陪我度個了許多快樂及悲傷的時光,度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一直到我十五歲那一年。

    在我十五歲那年的某一天,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如往常,我下了課後就趕緊衝回家要帶圈圈出去散步。然而,回到家後,卻怎樣也找不到圈圈。她不在她平常最喜歡窩的小床裡,也不在她最愛吃的食物旁,整個家裡都翻遍了卻怎樣也找不到她的蹤跡。這時我心裡開始冒出不祥的預感,圈圈該不會怎麼了吧?我拿起電話打給我母親,電話的另一端傳來令我害怕的消息–圈圈心臟病發作了。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家人的相處模式也不相同。生命倫理關於家庭的課程可能永遠上不完,因為人都會成長,跟隨著成長的改變我們又得要互相去適應和學習。雖然說我們從出生到現在跟家人生活在一起這麼久了,總是還有觀念不同或想法不相容的時候,衝突也就無法避免了。嚴重的話,可能會產生家庭革命將家裡弄得四分五裂,也見得複雜矛盾的問題會浮現:究竟是要讓遷就一下容忍想法不同,以保持家裡的和諧;還是為想法和信念表達堅持呢?以下就舉個例子說明這矛盾的狀況吧~

  家裡是這樣的狀況,父母親的職業都是當老師,哥哥就讀輔仁大學醫學系,弟弟正在念高中二年級。母親希望弟弟也能念醫學系將來也當個醫生,希望將來弟弟過得生活水平跟哥哥一樣好,這樣也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將來的家庭。可使按照弟弟現在的成績距離醫學系有點遙遠,因此媽媽就要求他到處去補習將課業拉上來。弟弟也很無奈,沒有特別想要當醫生還要每天過著昏天暗地的補習生活。補習回家又很累,媽媽又一直催促要將補習班作業做完;學校隔天要考試也念不完,因為每天補習回來就已經很晚了。考試若狀況不好,媽媽會很嚴厲的罵。這種狀況讓弟弟壓力很大,哥哥回家嘗嘗看了也很不忍心,替弟弟感到很擔心。勸媽媽不要一直要求弟弟那麼嚴,應該要讓弟弟去尋找自己的興趣;也勸弟弟多用點心思在課業上,即使不想讀醫學也還是要認真。但其實勸導過程雙邊都成效不大,家裡也時常為這議題有不少爭論,但始終都沒有什麼效果。身為哥哥的應不應該替弟弟站起來?但是這樣大吵也從未有結論?究竟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這種家庭裡的矛盾算是生命中必經之路吧。每個家都有他們自己散發出來的獨特溫暖,但背後也有著各種問題。要怎麼克服觀念和想法不同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A和B是高中同學,都很喜歡畫畫。B很積極也很認真面對夢想,A非常鼓勵,因為他自己被爸媽說服:「走文創路線不容易謀生。」但A一直很遺憾,所以一直對B表示支持。A最後念了醫學系,把畫畫當成興趣。B念了相關科系之後努力找插畫比賽投稿,也會找A討論並詢問意見。

  A和B上了大學還是繼續連絡,B會告訴A哪個比賽他有什麼構想,而A都抱持著鼓勵的態度而沒有想參加的意思,畢竟已經不是走在那條路上,不像B需要以此為生。

  剛上大學的時候B參加過一次插畫比賽,因為評分標準有包含網友的投票,A不但有幫B提供意見甚至有幫忙畫一部分,甚至每天努力灌票。最後B得了首獎。A很高興自己幫助了朋友,把自己創作的部分全數送給B。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理」二字,指的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判斷對錯與否的天理與良心,是存在於人們心中一套明辨是非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在現實社會中,似乎沒有事情是絕對對或錯的,每一件是非皆是相對的,在醫療行為中尤其如此,究竟,生命倫理的評定標準在哪裡?

從小到大,我們都了解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不久之前,「邱小妹人球事件」的發生,經媒體播報後令人不禁咋舌,社會大眾對於醫師的處理方式批評聲浪不斷,的確,當時另有一非緊急手術,手術後病人需要移送加護病房,但兩位醫師或許可以先聯絡相關手術醫師,將之延期,讓預留床位可用以照顧命危的邱小妹;醫師明知能夠挪出病房急救,卻因輕率決定而將邱小妹轉院,導致她傷重致死,搶救不夠積極延誤診治,有違倫理,這是醫院及醫師應檢討並接受制裁的部分。

然而若依社會觀點,先將床位移給邱小妹,那麼另外那位病人手術完後又該到何處呢?大眾往往對於醫療、醫師有著過於神話的期待,認為醫師應盡一切能力來搶救病患,但當情況不允許時,是否也該體諒醫師取捨的決定?醫師衡量當時實況,認為轉院會比留在原院手術對病人有利。整個轉院過程並非醫師所能掌控的,緊急醫療指揮中心不夠健全,未能在緊急情況下妥善處理,將邱小妹轉診到鄰近地區的適當醫院,才是值得探究的地方。我們實在不應只是常把醫德掛在口邊,而對醫師有著無限的期待。兩位醫師的醫德也許在於希望邱小妹能有更好的治療,所以建議她轉診。相較之下,有些醫師為了業績,就算不適合的病人也搶著做,這樣的結果難道是社會所期望的?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倫理經驗,我選擇了一個關於醫生心理而非病患心理的矛盾心態做為出發點,而這個故事正是出自於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這本書中。故事內容為一位大醫院婦產科醫師,在手術房中等待割除42歲中年婦女在子宮中的腫瘤,身旁的住院醫師小心地劃開婦女的腹部,到了準備切除腫瘤的最後一步,主治醫師往前準備劃下去前的一刻,心中顫抖了一下,冷汗直流,放下刀子,叫住所有住院醫師,「你們看清楚,那是什麼?」,所有住院醫師回答腫瘤,主治醫師說:「不!你們再看清楚些,他是一個胎兒」,驚嚇之餘,主治醫師連忙將婦人的腹部縫起,出了手術室,心急如焚的老公等在外,緊張著老婆的手術是否成功,主治醫師彎下腰,「對不起,我們搞錯了,子宮內的是胎兒而不是腫瘤,現在母子相當平安,我們願意負責您老婆未來所有產檢及分娩的費用」,老公聽了相當憤怒,最後,鬧上法院,判賠,這位婦產科醫師也因為這次事件的風評不好,沒有病患願意冒任何一點的風險,因此離開了醫院,至於去了哪,書中沒有多加交代,劉墉寫下,這是位仍具有醫德的醫師,然而,難道沒有任何一位醫師就直接割除這位胎兒,如此自己的醫生生涯順遂,病患及家屬更是感激的不得了?留給讀者無限的省思。我認為對於病患而言,醫生本當有這個責任負責病患的健康,畢竟診斷錯誤本來就錯,如果想欲蓋彌彰,更是錯上加錯,然而對於那位婦產科醫生而言,面對醫德跟職業生涯,這可真是一個矛盾的心理。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姐姐的守護者一出版即造成轟動,並被改編為電影。今年寒假時,我閱讀了書本及欣賞電影。其內容敘述一對夫婦莎拉和布萊恩生下了患有先天性白血病的女孩凱特,但由於雙親和凱特的基因並不完全相符而無法拯救凱特,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用人工基因配對的方式生下了另一個女孩安娜。安娜出生的那一天莎拉沒有急著抱這個新生兒,只不斷地提醒醫生:「要小心臍帶!」因為這是安娜的姊姊凱特最需要的。五歲那年,安娜第一次捐血給凱特,但這五千個淋巴細胞不夠,醫生馬上再要求一萬個。一個月後,進行第三次的淋巴細胞捐贈。安娜六歲那年,醫生宣佈凱特必須接受骨髓移植。安娜於是又被送上手術檯,全身麻醉、長針插入髖骨、抽出骨髓。手術麻醉退去後,安娜不停地喊著痛,並要求媽媽留在兒童病房陪她,媽媽卻只是強迫護士讓安娜吃止痛藥,並告訴安娜,凱特生病了,她必須回去照顧她。

    到了安娜十三歲那年,媽媽跟她要一顆腎,因為凱特腎衰竭。這次安娜並不答應,並雇用律師,控訴她的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於是,在莎拉、安娜、律師坎貝爾和法官之間,展開一次又一次的身體自主權論戰。到底誰才有資格決定安娜的身體使用權?十三歲的她,是否足夠成熟到可以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如果安娜不能,她的父母就真的能夠思慮周全到萬無一失嗎?

    當所有的風波正紛擾著費滋傑羅家時,卻從來沒有人聽見凱特的聲音,更沒有人仔細思考為何十三歲的安娜有勇氣,訴諸法律、尋求公平?故事末段,安娜終於說出二個月前和凱特對話的真相。原來,治療過程使凱特很痛苦,甚至想過要自殺,但凱特沒有勇氣自殺,她告訴安娜,如果她殺了她自己,也等於殺了媽媽,因此凱特要安娜阻止父母強迫她捐一顆腎給自己。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己在寒假時欣賞了「天使薇拉卓克」這部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主角薇拉卓克替懷孕卻不能到醫院墮胎的年輕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的手術。因為她用的是民俗的療法,造成ㄧ名女子差點失去性命,也讓整件事情東窗事發,最後被判刑入獄。片中的女子們有許多不得不選擇墮胎的苦衷,而主角的親人們起初也視薇拉卓克為殺人兇手,讓我自己反思人工流產的必要與否,以及將來職場上可能會面臨的抉擇。

    雖然就宗教的立場上,幾乎是一致地反對人工流產。但就我而言,人工流產仍有其必要性。我認為ㄧ些先天的異常或是準備不完全的懷孕,會使得整個家庭的不幸。與其勉強生下孩子,讓他和父母皆受苦受難,適當的手段可以免於更大的困境。例如影片中有性工作者或是被強暴所懷孕的,又或者是經過產前檢查篩檢出異常的胎兒等,符合法令是可以選擇人工流產的。

    而反對墮胎的立場,除了面臨殺生的難處之外,更多的是我們無法肯定扼殺的會不會是一個健康且快樂的生命,會不會父母當下的決定只是一時的衝動。對於我們將來的處境,是否願意替病人進行人工流產,又或者根本沒有我們置喙的餘地。身為ㄧ個專業的醫師,即使面對許多兩難的處境,我們仍應仔細聆聽病人的敘述,就自己的知識和良知給與最好的判斷。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命倫理作業        醫學二 冉浩恩 498940371

    我國中時期有位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女孩…她可愛的笑容、嬌小的背影及童言童語至今偶時仍浮現在我的海馬迴裡…

    我們家是家扶中心合作的寄養家庭。家扶中心負責每當有需要幫助的兒童無家可照顧、或是家中有不可抗逆的因素導致被社會局強制接收的兒童,舉凡家暴、性侵、父母坐牢、少年夫妻等無力扶養時,社會局將孩童將給家扶中心協助分配到寄養家庭領養或是送到育幼院等。而從我國中開始,我們家成為家扶中心的合作對象,我們家收到的第一位小朋友年僅一歲三個月,由於父母都是十五歲未成年的夫妻,且雙方家庭經濟也十分貧困無力再扶養一位這麼小的小朋友。因此被我們家收養。但政策規定,像這樣的機制最長只能兩年,當小孩稍為長大後,視父母意願和經濟情況選擇回歸父母領養或是送到育養院。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8940395 醫學二 劉令嫻 992生命倫理課前作業

 

上個暑假,在學校的安排之下我在聖若瑟失智老人療養院作一個星期的服務學習。那裡的社工姐姐告訴我們說,我們在這裡將會分配到每人觀察一個特定的長輩,為長輩寫觀察紀錄,並學習到和失智長輩的相處方式。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輸血的掙扎

                                              醫學二 周翊群 498940448

  知名醫師作家侯文詠在他的作品「大醫院小醫師」裡提過,曾經有急診病人因為信仰問題而由家人拒絕輸血,那簡直要逼得執刀醫生有漫畫「醫龍」中主角的神乎其技,才能避免病人失血死亡。該不該忽略要求而蠻幹?2011年2月3日傍晚,一名十五歲高中女孩因為腹痛緊急送往醫院治療,連帶發現因為猛爆性心肌炎而導致的心臟衰竭,女孩本身及全家都要求不輸血,最後醫療團隊透過葉克膜的幫助最後挽救一命,而醫療決策者表示當時很掙扎。

  侯醫生在作品中提及的是「耶和華見證人」的信徒,耶和華見證人在基督論方面的教義與基督教有很大差別,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團體,生活準則中禁戒血液,包括不食用血或帶血的肉(沒放血的肉),不捐血也不接受異體全血輸血(也不接受血的四個主要成份即紅血球白血球血清及血小板)據聖經裡的說法,血液是神聖的,代表了生命而由神賜予人類贖罪的。神明言了禁戒血,這對相信基督信仰,希望按照聖經上所言過著神指示的生活的人來說,他們接受了血液可能造成他們被神給懲罰,而會不會無法得到救贖也不得而知,是很大的風險。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生倫理:

    有一天,學風還算不錯的A國中來了一位C老師,他是個剛剛上手一陣子的新老師!他之前的第一個教學經驗是在另一個B學校上過課,而那次的教學經驗並不是很理想。他那時剛進B校,而B校的老師們因為欺負他是個剛進來的新老師,抑或是覺得他是個有上進心有極大熱忱的心老師,所以分配給他的班級是全校最爛班,也就是班上的同學都是混黑道的或是抽菸或是上課嗆老師的類型的學生。C老師他在B學校上課時因為畢竟剛剛當上老師,所以真的如大家所想般地秉持著愛的教育的精神,希望能夠以正向勸導的方式來教化學生,引導他們奮發向上。但是那些學生顯然都不是會接受這一套的料。每次上課幾乎沒人在聽,當他苦口婆心的勸導他們時,他們則都報以他一陣排山到海的冷漠忽視或是嗆聲。他原本宏遠又偉大的教學熱忱在第一次上課時被重重摔在地上,粉碎了。

    因為有以上的經驗,當C老師來到A校時,他一改常態,裝出一副冷酷嚴厲的臉色面對新的班級。他第一次小考前就說到:”考那麼簡單了,而且才五題,錯一題,打一下。”原本習慣溫和教學的學生們以為他是開玩笑,不相信現在電視上會播出的體罰事件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沒有很認真看待。考試結果出爐,有錯的學生仍有幾位,但其中包括了一位時常名列前茅的D學生,而且他粗心的還錯兩題!大家都想說老師不可能會打他,結果老師完全不管全班的鼓譟,重重的用木板打了D學生兩下屁股!!那位D學生感到羞恥與不滿,心想:”我平常那麼認真,只不過是因為一次粗心,就要被打屁股。”從此以後這件事情就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其餘有些同學因為老師的嚴厲而從此開始認真讀書的,也有些學生如D般開始不像以前一樣那麼喜歡讀書了。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筱華和丈夫是對虔誠的基督教徒,夫妻倆多年來一直膝下無子,在經過多年的祈禱後,筱華終於懷孕了,夫妻倆亦是欣喜的迎接著上帝賜給他們的小生命,但產檢時醫生說筱華是高齡產婦,所以提高了得唐氏症的機率,所以建議年紀較大的媽媽先做母血唐氏症篩檢,篩檢結果孕筱華有唐氏症胎兒的機率高於標準值,表示生出唐氏症兒的機率高,所以醫生建議做羊膜穿刺術,於是筱華就做了羊膜穿刺,沒想到報告出來後,得唐氏症的機率很高,筱華的娘家和婆家都認為應該要拿掉孩子,他們認為養育唐氏症的寶寶不僅經濟壓力大且要接受一些異樣的眼光,但筱華和丈夫都認為唐氏症寶寶也是上帝賜與的,不應該在孩子出生前就剝奪孩子的生命,而且現在醫療和資訊的發達,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孩子的學習力都不錯,心臟的問題一般動手術後也恢復的不錯,筱華和丈夫在詢問過一些家裡有唐氏症寶寶的夫妻後,甚至發現唐氏症寶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他們一樣也活得很快樂,或許有時候外人覺得唐氏症家庭很可憐是用自己主觀的認為來判斷的,他們看到很多唐氏症寶寶的父母一樣很享受著與孩子間的天倫之樂,經過多番考量後,筱華與丈夫決定開始訂定訓練的規劃並為孩子存一筆信託,而不是剝奪他來到世上的權力。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之前有一位同事,她有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弟弟,從小到大,她們家為了照顧這位弟弟費盡心力,從來不放棄希望,四十年來如一日。媽媽這位同事的雙親都是高知識份子,但他們為了能夠好好照顧兒子,選擇開了一間小小的樂譜店,而這位同事也因為弟弟而放棄結婚,她的父親也因為過度勞累,在前幾年得了癌症過世了。

    在每次與媽媽通電話中,這位同事總是提及,照顧這位自閉症的弟弟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在於他無法與外界溝通,以致於當他身體有不適情況時,他無法與外界適時的表達,總是要到身體情況很差時才會被家人發現,因此她弟弟從小到大不斷進出醫院,體弱多病。

    而每次她弟弟進醫院的日子,又是一番的折騰,因為弟弟無法了解醫生的意思,所以無法乖乖配合所有檢查,不管是抽血或是照核磁共振都必須五花大綁才能順利進行,把家屬和醫生都弄得很累,在幾次進出醫院之後,媽媽的同事發現原本很有耐心的醫師,也變得對他們一家人冷漠,但她就是不放棄自己的弟弟。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生命,現代人所提倡的生存權,簡單講就是在維護人人都有延續自己生命的權利。然而,最具爭議的部分就是在尚未出世的嬰兒上,他(她)們是否也有爭取自己生存權的權力呢?如果有,那現今的墮胎合法化,是否也存在其當中的矛盾點?

  我所要分享的事情是發生在我母親朋友身上的案例,當時我母親的朋友與她的丈夫,好不容易懷了期待已久的第一胎小孩,就在興奮與一段戰戰兢兢的日子中度過了四個月。懷胎四個月時,因為本身我母親的朋友也算是高齡產婦,所以醫師建議她做羊膜穿刺的篩檢,原本這位阿姨也不以為意,既然醫生建議,所以她就索性做了羊膜穿刺,或許是因為事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最後檢查結果顯示胎兒的染色體有異常,為唐氏症寶寶,聽到如此的消息,心裡則承受了難以言喻的震驚與難過。

  此時,這位阿姨與她老公面臨了這一生最沉重與困惑的抉擇,該把孩子拿掉呢?還是應該把孩子生下來呢?小孩有他的權利活下去,且父母親是否真的有權力阻斷孩子的生存權,這牽涉到倫理的問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假如我們維護了小孩的生存權,但對這位唐氏症寶寶來說,他所面臨的將是一輩子的痛苦,是否趁早拿掉他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呢?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十三歲陳老先生因心肺問題昏迷不醒,長期臥病在床並由家屬安排住在北縣中和市某安養中心治療。因呼吸困難送往三重宏仁醫院急救,急診醫師發現陳老先生因全身缺氧,臉部皮膚呈現烏黑狀況、命在旦夕。

  因狀況緊急,急診醫師想都沒想,立即啟動緊急醫療措施替陳老先生插管急救,經過四十分鐘急救,好不容易將他從鬼門關拉回來,待病情穩定後通知家屬到場。

  陳老先生兒、孫到院後,發現父親「居然獲救」,不但不感激反而大罵醫師「白目」,並質疑醫師為何未經家屬同意實施急救程序?期間大鬧急診室半個多小時,任憑院方如何解釋都無法平息怒火。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柬埔寨民間流傳著一個胡志明總理與西哈努克親王的故事: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把法國人趕離柬埔寨後,一直在思考還能為柬埔寨貢獻什麼,最後他決定收復被越南佔領但原本屬於柬埔寨的二十幾個省份。當時越南正值美國欲派兵攻打的緊張狀況,因此,越南的總理胡志明先生十分困擾,不知如何是好。他深知越南無法同時面對美國與柬埔寨國的攻打,但又不想把越南的領土還給柬埔寨。他考慮許久之後,決定跟西哈努克親王進行談判,以挽救對越南不利的情勢。胡志明總理對西哈努克親王承諾,只要柬埔寨幫助越南成功戰勝美軍,就將原本屬於柬埔寨的二十幾個省份還給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心想,只要越南戰勝美軍就能拿回領土,柬埔寨不需要打戰就能收付領土,如此一來不會勞民傷財,是個好方法,於是答應了胡志明總理。

    越戰期間,西哈努克親王暗中允許越南的武器和物資通過胡志明小道穿越柬埔寨抵達南越戰場。後來,越南真的在越戰中取得勝利,舉國歡騰之際,卻只有胡志明先生再度陷入煩惱之中。面對西哈努克親王馬上要到越南收回當年談判的領土,胡志明總理實在不忍將越南大半的領土歸還柬埔寨。站在誠信的力場,胡志明總理覺得自己應該將領土歸還給柬埔寨;但站在總理的立場,他又覺得不應該讓越南喪失領土,因此陷入矛盾之中。最後,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因為當初是他跟西哈努克親王進行談判的,因此只要他不在了,談判就無法兌現,於是,他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越南人民非常感激胡志明總理為了他們的家園,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將那塊胡志明總理為他們爭取來的土地,命名為胡志明市,以紀念他。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謂的「生命倫理經驗」,若是指「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互動」難以「應該不應該、對或不對」下判定的矛盾對立衝突,那麼對於小瑜來說,在他的幸福快樂堪稱是完美的生活裡,的確是有一件事情有點困擾她……。

        小瑜的家境小康,身為大學生的她,已經有在課餘之外兼一些家教、賺一些零用錢,在加上父母親每個月固定給的零用金,基本上,小瑜的生活並沒有金錢運用上的困擾。再加上,小瑜本身並不是一個物質慾望強烈的人,也極少花錢看電影、購物,因此日常生活的開銷相對於大學裡的其他同學來說是較少的,平時也有儲蓄的好習慣。

小瑜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庭,家人們彼此間相處和諧,他的父母親也教導小瑜「分享的喜悅」,因此小瑜也有樂於分享事物給週遭人的習慣。

bioethics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