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倫理課,看得出老師們很用心。
印象中,記憶最深刻的是「枕頭天使」。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但其實,我覺得天使的父母其實多多少少有點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解決問題(可是又冠冕堂皇的說全是為了女兒……)就像醫師所說的,她的父母又怎麼知道天使是拒絕長大的?一個藥劑,就扼殺了一個成長的機會,說不定,天使是渴望成長的,誰又能保障,在一系列手術的過程中,她是否期待有所不同?
生命倫理課,看得出老師們很用心。
印象中,記憶最深刻的是「枕頭天使」。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但其實,我覺得天使的父母其實多多少少有點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解決問題(可是又冠冕堂皇的說全是為了女兒……)就像醫師所說的,她的父母又怎麼知道天使是拒絕長大的?一個藥劑,就扼殺了一個成長的機會,說不定,天使是渴望成長的,誰又能保障,在一系列手術的過程中,她是否期待有所不同?
這學期的生命倫理課在開學之前就聽說跟往常的不太一樣,有跟以往上課不太一樣的新變革,還有很多的活動、小組討論等等。而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也聽到了很多人對一些生命倫理的看法與想法,而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很多讓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的案例。像是,一位醫師把一位婦人肚子中的小孩看成了腫瘤,但是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小孩,之後醫生到底要不要把實情告訴家屬? 像這種議題就讓人覺得有點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感覺,而在討論完這些生命倫理的議題之後,也讓我對一些事情有了更多的想法跟看法。而下一堂課則是一位急診科的醫師來幫我們上的課,講了很多有關醫生工作上會遇到的是或是要抉擇等等的時刻,也講了一些急診科會碰到的狀況,像是急診科通常上班時會很忙,有時也要上一整天的班,但是下班之後通常可以有著一整天的空閒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是可以有著比較多自己的時間。上完這幾堂課後,也對一些內容有了些新的想法,也希望自己能過這個課程學到更多的東西。
第二週上課的內容是由穆淑琪醫師來對我們寒假分享的倫理兩難經驗做探討,在眾多例子之中也有我當時寫的經驗,而我也看到了許多其他人面臨的難題,我發現多去體驗見識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對於解決自己的問題竟然也會有幫助,因為相較很多人的問題感覺自己的事似乎也不怎麼嚴重,雖然說這種想法並非完全正確,畢竟每個人面臨的問題都各有不同而且問題本來就沒嚴重性的輕重之分,更何況看到比自己更嚴重的情況不代表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我想表達的是其實多看看別人的困境會讓自己不要那麼拘泥在自己的問題裡,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對於紓解一個人的憂慮確實有不少幫助。
第四週的內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下半堂課的分組討論,這部份算是延續上次上課的內容,把其他人的寫的倫理問題當作討論的題材,藉由聽取別人對自己的問題的意見我覺得讓我們原本的價值有了很大的改變,而藉由觀摩別人的問題並思考如何提供合理的建議幫助我們去建立對他人的同理心,這堂課裡面有好多其他人的問題讓大家都沉默了好久,因為在那個當下我完全覺得自己融入當事人的心境,那種難以言喻的無奈讓我自己的思緒無法正常運作思考,我想這種感覺應該就是當事人描寫自己的經驗的感受吧。說真的,上完這堂課我發覺自己內心有一股很凝重的感覺,我無法說明那究竟是因什麼而起,但我覺得這種感覺激起了自己心中一種新的價值觀,一開始只是一點點的一種情緒,而這情緒慢慢被自己大腦合理化成對大家的問題的感受與看法,最後這些想法變成自己的一種價值,這就是我認為上完這堂課最大的收穫。
第五週的課程是由新光醫院的急診醫生王宗倫醫師講授,說真的這堂課在所有生命倫理的課程裡算印象最深刻的,因為王醫師一進入教室就給人一種可以了解我們現在學生心境的感覺,那不是一種親切感(他一進來就叫醒原本在睡覺的我,這似乎不怎麼給人多親切的感覺),而是一種能跟我們的心態有所共鳴的心境,也因為他給人這種似乎站在我們學生的同一線來看事情的感覺,他上課的內容格外能讓我吸收,而其實他為我們講授的似乎不只他原本要講的內容而已,也因為這些額外的內容讓我收穫更多,因為要講倫理議題的原則跟原理,只要懂這領域的每個人都能教,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教得好,我現在很感謝他為我們上了這堂課,他對我的影響不僅止於生命倫理的價值而已,而是一種對生命不一樣的觀點。
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一個月過去了,生命倫理課程已經上了四堂,當然也帶給我許多的省思,穆老師跟我們分享她的兩難經驗,他有一位同事,紓解壓力的方式就是偷人家東西,在一次穆老師疏忽的情況下,她希望穆老師能陪她去買西瓜,但老師因為繁忙而拒絕了,隔天一早,有人的東西就不見了,老師這時才猛然想起,原來陪她去買西瓜這件事,對她那位同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他舒解壓力的方式。但我覺得她的同事可能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或是尋求精神方面的治療,紓解壓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她卻選擇去偷別人的東西,這實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想想看,要是有人紓解壓力的方式是可能危害對方的行為時,這時是否又可以用她只是為了紓解壓力這種理由,來為其自己辯白。我覺得老師的那位同事或許真的有病(抱歉,如有冒犯,會立即修改),小時候可能遭受某種傷害?以偷竊為滿足?或許真的需要更深入了解,不能一味的縱容她成為慣犯,希望老師能多加注意^^
王宗倫老師跟我們訴說枕頭天使的故事,她父母為了讓她的小孩更方便照顧,而動手術割掉她的子宮,跟腦下垂體。而且他們也覺得這是對的,這樣也方便社交………我覺得這種行為好變態,用手術的方式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孩子本身無法表達也沒知覺,但是這並不能抹煞她也是人的事實,這實在太不人道了。孩子生出來這樣,也是你們造成的,你們卻不讓他自然生長,反而以手術的方式維持其可愛的樣貌,我強烈懷疑他父母可能有戀童癖之類的,這好比電影人行蜈蚣一樣,真的還滿變態的,雖然小女孩可愛多了,但還是讓人家覺得這實在不人道呀
一開始並不懂生命倫理確實的定義,寒假在寫生命倫理故事的時候左右尋思,好像有很多在是非對錯間模糊不清的爭執,不曉得合不合題旨,但也就拿來寫了。在大堂授課和小班討論之後,給我最深刻感受的是生命倫理似乎真的沒有精準的範圍。有時候我們認定是「對的」或「錯的」,但其實只是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規矩」,其實法律也是世人最基本價值觀的整合,又何況是倫理問題。在人際相處溝通的沼澤地帶,越是探究就越陷越深,想要抽離已一身混濁。
急診科的王醫師一開始就用「你對劈腿的看法」來逼迫我們面對最不堪的問題,有些事情可以做不能說,有些事情可以說不能做,兩者都不算誠實。但如果要可以做又可以說,非得光明正大嶔崎磊落不可,眾目睽睽之下,你該怎麼說?小兒科的穆醫師也提過類似的話題,她說學生跟她哭訴女朋友劈腿,她趕緊安慰學生,但心裡真正的聲音卻是:「劈腿又有什麼了?」有時候倫理問題之所以難,是因為連與事情不相關的、只是參與討論的人,在捫心自問之後都會汗顏,我又是怎麼想的?我的想法可令人滿意?但所謂的令人滿意,卻是從眾的。報告指出群眾的智商只有六歲,從眾比較安全,但從眾也非常盲目,對彼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是倫理問題總是如此進退維谷的原因了。
穆醫師說過一個無肛女嬰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個簡單手術可以拯救的生命竟然在面前慢慢凋零,身為醫者,那心該有多痛。我們說生命無價不該以任何外在條件去衡量,但是難到一個給予她生命的父母沒有決定權?就結果論來看,這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男女做的其實就是殺人行為,但是法律是經緯交錯的網,百密總有一疏,這個先天有缺陷的孩子在現實中犧牲了。然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色來撻伐他們,再怎麼義憤填膺其實都立場薄弱。養一個孩子容易嗎?掏心掏肺流血流汗,這是多大的承諾啊!沒有責任感的人,擔得起嗎?
穆醫師的聲音很好聽,上課的小故事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輕小媽媽未婚懷孕的故事,她的倉促決定影響了小貝比的一生,或許她已經深思熟慮後才下這樣的決定,但在旁人眼中看來,仍舊還是一個不成熟的行為。隨著時間流轉,大眾對於性觀念漸漸開放,未婚懷孕案件不停增加,慢慢衍生出許多社會及教育問題。那些無辜的小孩,他們是年輕人懵懂行為下的犧牲品,而其人生起點也已經被下了由不得他們選擇的決定,對於這些小孩,我覺得應該以不傷害自尊心為原則,多向他們伸出援手,提供一個正常學習成長的環境,否則這類的問題只會不停蔓延,越來越嚴重,沒有解決的一天。
至於小組分享,我們這組剛好討論到許多兩難的問題:墮胎是否應該合法?對於死刑犯的處理方式?失智老人的對待原則?邱小妹人球事件的對與錯?這一堂課讓我思考了很多倫理問題,在課堂上我的腦袋不停地運轉,發現自己若面臨這些情境,當下一定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或許經過時間考慮後,我會做出一個比較好的決定,但也沒有把握這樣的判斷到底對或錯,將來是否會後悔?有太多的兩難,理性與感性,都是未來人生路上必須要抉擇的問題。
王醫師在課堂上,也不時丟出很多充滿矛盾的邏輯思考。相較之下,在這三堂課之中,我最喜歡小組分享的那一堂,因為組員們提供的故事真的都頗精彩,大家適時地參與討論,讓我可以從中明白每個人思考的方向及角度,切入點的不同,使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未來將有太多有關倫理的議題需要我們用理智來做最兩全其美的判斷,多充實自己的常識、增強EQ,我想,對於將來必定會有正面的回饋。
生命倫理學,是倫理學的一部份。而研究生命倫理學,更是未來探討醫學倫理的基礎。但是,基於未來對生命相關倫理爭議的探討,我們必須對於倫理,有著出於本性但又合乎邏輯的思維模式,才能在層出不窮的倫理議題中,尋求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也因此,倫理的產生,應該是本乎至性、發乎至情的。而要探討如何做個好醫師之前,應該思考的是,我們是不是已經把「人」做好了呢?
許多前輩們在探討生命倫理學時,都會利用一些假設或實際發生過的案例,試圖了解大家對於這些爭議的看法與對策。諸如:受虐兒、邱小妹人球案、樂生療養院之存廢、另類治療醫師代言、性侵假釋犯、器官捐贈等,都是曾經熱烈討論的議題。而討論的方法,則可運用先哲們發展出來的各種方法,諸如:「七步法」、「四主題法」及「四原則法」等。其內容,大致是只遇到相關問題,應該不可遺漏的思維脈絡。
在第二堂課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小組討論分享,在同學的互相分享中,我學到了許多,也了解了同學們不同的想法,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同學到新疆服務旅行,內容是支援教育,其中兩位團員想要教導小朋友們垃圾不要亂丟的觀念,邀請小朋友一起來撿拾小販旁成堆的垃圾,但卻遭到領隊的制止,因為領隊認為對當地文化來說,這並不一定代表髒亂,當我們想要將自己文化的價值觀與想法植入當地人民心中,或許會對他們造成有所傷害。
在聽完這個故事的當下,我的直覺是,亂丟垃圾本來就是一件錯誤的事,雖然價值觀可能不同,但錯的事就是應該要改正。但仔細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不為其他人著想,當我們到了一個不同的地方,我們也應該站在當地居民的角度思考,為他們著想,這樣做會不會傷到他們的心?而不是一味的只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思考,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應該要多尊重他人,凡事多為他人想一點,不可以太自我中心。
而在第五周的課程中,王老師在課堂中問的一個問題,也讓我思考許多,老師問:一位年輕女孩,還有一位對國家很有貢獻的老先生都需要心臟,但現在只有一顆可以被移植的心臟,你會先給誰?我下意識想說應該是要給年輕女孩吧,畢竟她還有大好光陰等著她,但老師又接著問:那如果女孩其實還可以撐個幾年,但老先生已經快不行了呢?這時大家的答案都改變了,而老師最後又問:那如果老先生移植失敗,然後現在又有另外一顆心臟呢?這時大家的答案分歧了,這讓我意識到,許多問題其實是沒有一定的,有可能答案有很多個,但很重要的是,當我們做下這些決定時,一定要以人性根本原理為主,要用人善良的本性來處理面對的問題,才能符合生命倫理!
這堂課主要是給予關於有關生活中種種的倫理與道德的課題,並加以討論之。
先是從同學的寒假作業作小組討論,從大家所給予的各種題目來互相討論之,大家所提供得問題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倫理議題,有些議題可能是社會事件,像是墮胎、死刑…等,而有些則是同學的親身經驗(雖然是匿名,不過最後大家似乎都知道作者是誰…),我們其他人相互分享個人經驗並思考各種解決之道,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家對社會事件的看法,一方面又可以給有困難的同學解決方案,看大家認真思考以及熱烈討論的模樣使我覺得很有趣。
另一次課堂上請來了幾位醫生來講解行醫過程中說發生過的種種關於倫理道德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這些醫生當下會怎麼做,並且反思如果是我我應該怎麼做,亦或是有更佳的解決方式,這些經驗對於未來要成為醫生的我們相當有意義。
這幾次的課程下來, 比較有印象的是在小班教室的小組討論, 看了很多同學間對於生命倫理的看法的文章, 並經由討論過後, 瞭解每個人彼此間的想法, 也有更多解決方式來面對不同的困難!像是如果未來你是個醫生, 而你診斷錯誤了把一個胎兒誤成腫瘤, 使得病患告你告上法院, 那自己該如何做?而生命倫理也不只是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也有許多人的作業討論到愛情, 親情, 課業壓力的部份, 最令人感動的是自己分享自身經驗給別人, 這組有一位同學就說他以前重考班的時候有人為了醫學系也考了好幾年, 人還沒老, 頭髮卻也白了, 而且在當中有很多精神病患者, 因為承受很多的壓力, 讓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了影響, 然而我們小組也很多人提到說, 若是面到考試的壓力沒辦法克服的話, 那麼到了職場到了社會上又該如何面對這些更多更麻煩更複雜的難題呢? 幸好自己都是從痛苦的高三生活渡過了, 不然面對壓力的時候, 可能沒辦法自己解決, 或是因為太痛苦而去做不好的事情. 生命倫理就是讓我們知道如何解決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
對於許多兩難的經驗, 也在這幾次上課中有提到, 像是同時急需急救的兩病患, 一個是二十歲的但是可能還沒甚麼成就, 另一位則是七十歲的諾貝爾得主, 這兩個選項, 我應該還是好無疑問的會選擇二十歲的那位吧, 因為已經得了獎的老先生, 他可能也將他貢獻最大的部份貢獻出來了, 而且他也體驗到了人生種種, 但對於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生而言, 她才剛體驗大學生活, 還沒嘗過人生中的快樂與悲傷, 就要這樣讓他生命結束, 那也太可憐了.
我對3/7在小班教室上課的內容,還蠻有感觸的。當我們討論著同學們對生命倫理創作的故事時,其中一個故事是對於昏迷不醒的爺爺該不該進行拔管的議題。有同學說,既然老先生身前已表明不想要急救,就應該馬上拔除管子;也有同學說,有時病患所簽的手術同意書或放棄同意書並不能保障醫生的權益,因為病患可能是在資訊不夠充足的環境下簽署的。當老師問我們說若身為病患家屬,你會選擇怎麼做?我當下的回答是,不會馬上拔管,而是會觀察一段時間。但是,觀察的這段時間到底應該多長呢?我們觀察的時間是否會因病患的年齡有異?即如果病患還很年輕,我們可能就會願意給他較多時間;但若病患已經很老了,或許我們很快就會對他放棄希望。
回家後,我突然想到,如果爺爺是昏迷不醒,代表他失去意識,所以他應該不會感受到插管所帶來的痛苦。如果上面的假設成立的話,拔管能夠減輕病患的負擔讓他少受折磨安詳的離世,這種說法好像就有爭議了吧。所以核心就回到長期臥病於病床上的病人,帶給家人精神上和經濟上的沉重負擔,讓家人徘徊在拔管與否的決擇間。這讓我不禁回想起古人為父母守喪長達五到十年,而現在大部分的人好像無法忍受如此長期在病床旁的煎熬。
並不是批評想簽屬拔管同意的家屬,也不確定如果發生在我的身上,我能不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負擔。但或許能從中發現時代的轉變,改變了人們對生命的看法。以前的人,可能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忠孝仁義,父母養育了我們,因此將生命奉獻給生病的父母,使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但現在的人,可能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追逐自己的夢想,雖然放不下生病的父母,但重心卻還是以自己的目標為重。我想,就像老師所說的,這個問題不論怎麼選擇都沒有對錯。對我來說,只要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這三周的課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組經驗分享的課程,我們被依照分組帶到小班教室,討論各組成員所經歷與生命倫理有關的生命經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我們的現在的課都以大班授課為主,這樣分組討論的形式讓我們能更融入討論的議題與情境,每個組員所提出的生命倫理議題都發人省思,每天不斷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議題,有許多的事件會讓人陷入兩難的局面,這也更凸顯了生命倫理的重要性。
其中一個讓人熱烈討論的議題是發生在一部美國影集「怪醫豪斯」中,討論一位死刑犯的生與死,若他活下來了,卻要斷送一個搶救生命危急的小孩的機會,但若選擇讓他在醫療過程中死去,讓他的器官留下來捐贈給小女孩,卻有違醫生所被賦予的義務,這個議題的主角是手中握有選擇權的醫生,他所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將對死刑犯和病危的小孩的生命存亡有很大的影響,選擇讓死刑犯死去,可以減少他因被救活而要面對刑罰的痛苦,而且可以救活小女孩,這看似兩全其美的選項,在法律上卻是不被允許的,而小組調查的結果,似乎也偏向另一個依法行事的選項,我想當我們在舉手投票的當下,都是站在一位醫生的立場,希望能明哲保身,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若今天角色互換,我們站在一位病人家屬的立場,我們是否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我們一定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獲救,同時減少死刑犯的痛苦。
這樣的生命倫理的難題或許以後在我們的工作職場上有可能發生,而且是個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醫生被社會大眾所期待的就是治療每一位病人,針對這次的事件,我抱持的看法還是要把死刑犯救活,但仍想辦法找到適合小女孩的器官,於情於理上都能站得住腳。
本學期的生命倫理學有了很大的改變,從課程設計到各項活動都可以看出老師和助教們的巧思和用心,師資陣容也讓我非常期待。而在第二、四和五週的課程中,每週都有令我獲得特別的感動和收穫。第二週穆主任上課中分享了許多個人的經歷,特別是和病人的互動中,透露出對人的關心、和病人做朋友,甚至約定好要好好過生活,不只給了我鮮明的印象,更讓我往後想要效法。第五週的王主任擁有法學碩士,教授我們平常學不到的重要法律依據,也勉勵我們在課業上要更努力。最後,第四週至小班教室的同理心想像練習則是令我最印象深刻的。
藉由同學們分享的小故事,助教們用心的帶領,讓我們探討兩難的生命倫理困境。而在討論中,也更加發現了自己對法理的重視,處理問題很在意是否牽涉到違背法律的行為。的確,在現今的醫療行為中,充斥著糾紛和告訴;所以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不要違法犯忌。王主任課堂上也告誡我們:「惡法依法」,臺灣也是少數用刑法來審理醫療疏失的先進國家,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多了解法律才能讓自己的行為合乎他的規定。
課堂上同學們討論最激烈的也是關於法律的議題,例如:訂做妹妹來治療姐姐、死刑犯是否該治癒後再行刑。做為一個醫師,也是一個平常的人,面對法理和情理的兩難時,難免會有困惑。我們要利用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多培養自己生命倫理的素養和其他必要的智慧,將來才能做一個更好的醫師。
記得穆醫師在課堂上講過她自己和她母親的生活相處過程。她說,有很多時候她跟她母親爭吵的原因,只是「母親覺得她很髒亂,她卻反過來覺得母親有潔癖」這樣而已。我倒覺得這種為了小事有發生的爭吵或抱怨,雖然有時讓人覺得「我怎麼會為了這種事煩惱簡直不可思議」,但都是為了人與人之間一起生活或是合作完成一件事能夠更成功完美吧。
最近一次跟同學嚴重爭執好像離現在不遠。我在校際醫學生聯合會是駐校幹部之一,我說「之一」的意思就是我有一個趴呢。這個幹部的工作大抵就是出席不定期的會議,會議中會交辦各校幹部一些任務,幹部要在下一次會議之前把任務完成並回報給聯合會。我和趴呢的衝突點是:他不願意出席會議。我那時只一心覺得不公平,憑什麼我要一直出席會議,不能輪流的話對我是一種體力而且金錢的負擔,因為會議不一定都在台北,有時甚至要跑到成大或高醫去開會,光交通費就嚇死人了,更別說還要張羅交辦下來的任務。從那之後我也不再跟趴呢交談,甚至還把交辦下來的任務擺爛,最後弄到聯合會的頭頭寫信給我們系學會長,這件事才被正視和處理。
經過學長分別與我和我的趴呢談過以後,事情才明白一些。趴呢堅持不願意去出席會議是因為他害怕對著眾人說話的場合,而我卻回嘴「如果有這樣的困難你當初為什麼要接幹部」而始終沒有聽進去。最後我和趴呢在學長的居中協調之下,最後達成了「我去開會,你來處理文書」這樣的共識 = =。
其實我覺得生命倫理這堂課,當然是要讓我們在以後行醫的路上更順利,對於「生命」思考更多,不過我認為在課程設計上,並不一定需要以很多「獨特」的教學方式才能使我們對「生命倫理」有更多的體悟,我認為之前那次分成小組討論生命故事的方式就很能引起共鳴,雖然其中可能會冷場,但藉由同儕之間的討論,省思自己、了解別人的想法,也可以參透更多「生命倫理」中的道理;而其他活動中,「小天使小主人」固然是一個讓我們主動關心其他人的方法,但是沒有其他方法了嗎?曾經有位學者說過:「一場演講,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豐不豐富、精不精采,最要關心的是『你的聽眾是誰』」,我想,一堂課亦然,「了解聽眾是誰,了解聽眾所需要知道的,了解聽眾應該如何吸收」,知道這些都很重要,即便內容不深入、不廣泛,也能使人永遠記住。最好的課程不是讓學生學習最好的,而是讓學生有最好的學習。
2/21
到底得具備多少關懷與愛才是稱職的醫師呢?因為關懷與愛無法量化,加上每個人對「足夠」的定義不同,如果我們付出合宜的關懷,病人卻認為多此一舉,甚至礙事;或者病人以為醫師很冷漠,不願付出愛又當如何呢?
我尤記得穆醫師分享的案例。生命的誕生是最溫馨的事之一,但一個方出生女嬰卻被父母遺棄,則是多大的哀傷。雙親遺棄她的原因是女嬰天生有殘疾,雖然以父親的財力,仍可以維持女嬰的生命,父親冷酷拒絕之,任憑女嬰自生自滅。常理而言,新生命充滿父母的愛與祝福而降生,這般情形又當從何說起。最後女嬰數天內離世。
對於Ashley這個案例,我比較贊成她父母的決定讓她不再長大.
因為Ashley的病注定一生要躺在床上而且她的活動範圍只可以在家裡或長期住院.如果她的父母沒有做這個決定,她就會慢慢長大,那照顧她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困難.換個角度想,Ashley也會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而且她又沒有朋友,每天躺在床上,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這樣漫長而又苦悶的日子要她怎樣活下去.所以他父母的決定是對的,這個決定讓她的父母易於照顧她,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可以抱她做戶外活動,又可以結識朋友,見識外面的世界,這樣起碼可以讓她過較正常的家庭和社會活動.
開學第一堂課,雖然那天是情人節,但寒冷的天氣加上開學第一天鬱悶的心情讓大家都提不起勁。上課開始之後,每個老師開始介紹自己的上課內容及方式,除了讓我們反省自己、或是互相討論一些容易有不同看法的議題之外,還要玩一個玩過無數次的遊戲「小天使與小主人」,甚至還有來自藝術大學的老師要以戲劇的方式來受課,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發現這堂課並不是我原本所想像的那樣。
第二堂課有來自新光醫院的穆淑琪醫師來幫我們上課,這堂課是在討論面對兩難的議題時該如何抉擇,老師舉了一些能讓我們反思、討論的例子,而下半堂課,我們依照分組來到一間間的小班教室,從我們七個人裡面選出六個人之前寒假寫的作業,讓我們根據那些作業的內容來討論我們各自的看法。分成小組雖然是個不錯方式,因為可以讓大家有時間、機會、甚至是半強迫必須發表自己的想法、也讓害羞的人不那麼害怕開口,的確達到讓大家參與的目的。不過實際情況卻十分尷尬,因為每篇作業一出來,可能一看就知道是誰寫的,礙於對方也在現場,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大家竊竊私語開始猜測這篇是誰的作業,不但讓討論失焦,我們也因為怕無意間得罪人而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或許可以多一點這種小組討論的機會,然後每次改進,讓大家多多參與。
2/28放假放掉了一次課,到了下禮拜老師讓我們看枕頭天使—Nick的影片,他是一位沒有四肢的人,影片中他卻展現出豐富的生命力,不但沒有像我想像的處處需要別人幫助,反而是靠自己有著多采多姿的生活。
上生命倫理課到現在,我印象最深的是3/14那一堂課。我可以感覺到老師想表達的,其實是要我們去”思考”。我記得他告訴我們要去深思身為醫學生最基本,也是在入學面試時幾乎是必問的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當醫師??是為了高收入?抑或是為了名聲?或是跟社經地位有關系?被父母逼來念的?因為分數到所以就填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
我想,這個問題對我來說還沒有答案,我自己也還在摸索我的興趣取向。像現在有人問我:你未來想要走哪一科啊?我鮮少有幾次回答一樣科別的,有時候是外科,有時候喜歡骨科,但很久以前也曾經喜歡神經醫學,興趣如同天氣般捉摸不定。我想,這是因為我現在還在大二學習基礎科學而已,連基礎醫學都尚未碰到邊,談選科別這件事對我來說也許真的早了點,不過也因為大家的提問,我可以好好思考這件事情。我想我主要的原因是我對於生命有興趣,對於人體構造更是想要多多了解,所以才會選擇這個科系吧。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個七十歲的老者,跟一位二十會的年輕女生,兩位都是需要換心的病人,這時來了一顆心臟,請問要先給哪一位?
在上過幾次生命倫理課程後,對於一些生命倫理議題有了更多的感觸。在聽每個人的故事時,聽到好幾個有關婆媳之間的問題。其實,真的就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難處。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很不幸,遇到許多令自己挫折的事情,也會想說為何別人都是這麼的開心、順利,而自己卻是這樣。
但是,在看過許多人的故事後才發現到自己有多麼的幼稚以及不成熟。大家只不過是把自己的不幸隱藏在心中沒有表現出來罷了。真的幸運的反而應該是我才對。相較於其他人,我遇到的挫折根本就不算什麼,而自己卻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怨天尤人。也因此,我學到了如何去強化自己的心靈,如何在面對困難時能以正確且積極的態度去解決。
此外,我也很喜歡王宗倫老師的上課方法。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接受制式化的教育太久了,一直以來都是填鴨式的教育,老師說什麼就背什麼,心中總是很喜歡國外的那種上課方式-沒有固定的內容,甚至是想到什麼就討論什麼。老師原本要討論的議題是死刑和枕頭天使,但因為某些因素而臨時更改議題,改成在課堂上討論了對於劈腿、PBL等等的看法。這種上課方法對我來說充滿了新穎,也會令我更想參與課堂活動。其實我對於每一個都充滿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只是,因為太害羞了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點也是我需要加強的地方。